韩感-最专业的胶体金试纸条快速诊断服务商

点膜机/点金标机/切条机专业厂家,提供点膜喷金仪,切条机、PVC胶板、玻璃/聚酯纤维膜、箭头标签膜等设备、耗材原料等

Archive for the ‘行业新闻’ Category

程子俊说资本主义未来和全球气候命运都掌握在亚洲手中

程子俊说资本主义未来和全球气候命运都掌握在亚洲手中

    在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下,亚洲各国既面临机遇、又肩负责任,来传递一个信息,即要采取措施遏制全球变暖和解决其它紧迫的生态问题。必须摒弃认为世界的命运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的观点。资本主义的未来和全球气候命运的决定权掌握在亚洲手中。

    【本刊讯】美国《耶鲁全球化》在线杂志5月19日发表全球未来研究所的创办人和首席执行官程子俊(ChandranNair)发自香港的一篇文章,题为《我们能扭转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吗?》,副题为《能,亚洲可以对普遍采用西方消费模式的要求视而不见》,摘要如下:
    自从全世界陷入金融危机以来,发展中的亚洲从发达国家经济体听到的唯一说法就是:用刺激消费来重新发动世界经济引擎。如果听从他们的建议,将会爆发一场严重得多、任何经济刺激计划都无法遏制的危机。相反,这为亚洲领导人提供了一个良机,来叫停由消费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避免陷入在这种模式下必然发生的环境灾难。
    如果某些西方经济学家的呼吁被认真对待,亚洲的消费水平哪怕只达到西方国家的一半,为应对气候变化、解决其它紧迫的国际环境和社会问题而做出的努力恐怕都要前功尽弃。
    道理非常简单,全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没有足够资源来保证所有人都拥有这种程度的财富和达到相应的消费水平。
    如果大部分中国人,或者就拿一半中国人来说,富裕到足以享受海鲜———这可算不上异想天开———那么海洋很快就会空空如也。科技和金钱都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尽管一些人会努力说服我们,为满足我们对生鱼片的渴望,甚至连蓝鳍金枪鱼都可以养殖。然而,谁又能说中国人不应该吃旗鱼和金枪鱼呢?
    同时,如果印度人希望达到西方人的汽车拥有量(目前1000名印度人中仅有不到10人有车,而西方的这一比例约为700/1000),那么这将对石油供应、油价及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如果中国人和印度人在未来二三十年内达到西方的汽车拥有水平,两国的汽车总量将达到15亿至20亿辆。有估计显示,将OPEC的石油全部用于供应才能满足这些需求。至于油价,可以问一问大型石油公司里的预测分析师。但谁又能阻止印度中产阶级购买塔塔集团的“Nano”微型车呢?
    如果亚洲人像美国人那样吃肉,像澳大利亚人那样买房,那么对这一地区乃至整个生物圈而言,后果都将是灾难性的。
    亚洲刚刚开始采用不惜一切代价来创造财富的发展模式,亚洲人永远不可能达到大多数西方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标准,这点毋庸置疑。即便他们能够仿效略有节制的日本人,也不应渴望能实现这种目标。
    主流西方经济学思想仍坚持认为,技术、贸易、巧妙的金融工具,再加上对外差因素更准确的估算,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消除贫困和拯救世界。
    然而,认为靠技术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人其实都不得要领。詹姆斯·洛夫洛克提出的建议只是看上去可行,在他看来,大规模修建核电站可以生产出所需的能源,然而,首先要解决公众最担心的安全和核扩散问题。
    这就意味着,世界命运的决定权将掌握在中国和印度的手中,而不取决于美国或欧洲国家。
    在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下,亚洲各国领导人既面临机遇又肩负责任,来传递一个不同的信息,即采取措施遏制全球变暖和解决其它紧迫的生态问题,这绝不是斯蒂芬·罗奇所说的等到解决全球经济问题之后再来实现的“高尚目标”,而应成为首要议题。
    好消息是,很少有亚洲领导人认为,沿用受消费驱动的西方资本主义模式能满足他们本国的发展需要。中国总理温家宝今年在达沃斯论坛上明确表达了这种观点,他说,这场危机的原因主要是:有关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不当”;“长期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
    但不幸的是,大多数亚洲领导人仍不愿或不确定该如何阐明他们面临的困境,这导致了共同的沉默,或最多是希望以后能找到解决办法。即便在政府控制经济的中国,要想制定政策来改变三十年来将全球紧密联系起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挑战。随着人们出于需要而改变期望,这可能将是中国未来几十年要面临的主要内部问题之一。
    当然对亚洲人而言,如果告诉他们,作为资本主义宴会的迟到者,他们永远不可能达到大多数发达国家习以为常的生活标准,这将是残酷的。新消费主义的苗头在亚洲随处可见,甚至在一些地方,人们在坚持其他传统理念的同时也不放弃这一观念。信息技术和广告发挥的作用,以及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都是政府必须承认的现实。
    然而,亚洲各国领导人必须传达这样一个信息:需要建立一种新经济秩序,将重点放在提供生活必需品上,意识到资源开发和增长是有限的,允许更多人分享国家创造的财富。他们必须承认,在当前生活的世界中,衡量经济增长的标准是质量而不是数量。为此可能需要制定严厉甚至苛刻的法规。
    但并不是所有的消费都是消极的,亚洲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将目标放在刺激经济上,通过在教育、清洁水源、卫生和医疗保健方面加大投入来调整由出口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已经开始实施相关政策,尤其是近期建立的全国医保体系,虽然其中的部分原因是让人们更少地储蓄,更多地消费。
    亚洲领导人能告诉自己的国民,他们无法实现扩大物质消费的愿望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他们要驳斥汉克·保尔森、罗奇这样的经济学家,说如果亚洲人永远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就不能指望他们帮助发达国家重新获得之前的经济地位。
    如果他们做不到这点,扩大消费的理论又赢得上风,这个世界在未来十几年只会面临更大的麻烦———到时任何经济刺激计划都无法解决如此大的麻烦。
    我们必须摒弃这一观点,即认为世界的命运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资本主义未来和全球气候命运的决定权掌握在亚洲手中,无论这些决定明智与否。欢迎进入21世纪。(舒静译 宋彩萍校)

帕特鲁舍夫说俄国家安全战略提出安全目标和亟待完成任务

帕特鲁舍夫说俄国家安全战略提出安全目标和亟待完成任务

    认为国家安全战略是对俄宪法的延伸,其主要特点在于国家安全要靠国家战略任务的完成来加以维护,通过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得以保障。新战略还提出了俄国家面临的威胁,界定了国家安全的状态,以及国家短期、中期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新战略提出单边武力行动、大国矛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面临扩散等问题是俄国家利益面临的威胁;而若干大国推行的政策,美国打造全球性的导弹防御系统是俄军事安全面临的威胁。未来,俄罗斯边境地区现有的实力平衡可能被打破,俄对欧美及北约将奉行合理而务实政策,避免对抗和军备竞赛,并以最少的支出维持与美国在进攻性战略武器方面的均势。

    【新华社莫斯科5月14日俄文电】俄罗斯《消息报》今天刊登该报总编叶连娜·奥夫恰连科对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尼古拉·帕特鲁舍夫的专访,题为《不错的生活水平才是最好的国家安全战略》,全文如下:
    (原编者按:本周二,俄罗斯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总统令,批准《2020年以前的俄罗斯联邦安全战略》生效。这份文件究竟有何独特之处?且听尼古拉·帕特鲁舍夫的解读。)问:为何要起草这份战略?这是对某些国家的模仿吗?它与现行的安全构想有何区别?它是否做到了巨细靡遗?何时会向社会大众宣读其具体内容?
    答:现行的《国家安全构想》是1997年通过的。它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时至今日,无论是国内还是全世界,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起草新的基础性文件的客观必要性凸显出来。
    俄罗斯总统兼安全会议主席梅德韦杰夫于2008年7月委托安全会议起草这份国家安全战略。
    国家安全战略是对宪法的延伸,但这是一份全新的文件,尤其是就其观点而言。其主要特点在于,国家安全要靠国家战略任务的完成来加以维护。
    国家的安全目标、所面临威胁、亟待完成的任务、建议采取的措施及其实施方案,上述内容构成了一个严谨的体系,界定了国家安全的状态,国家短期(至2012年)、中期(至2015年)和长期(至2020年)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保障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它逐步成为一个拥有高技术工业和现代化国防实力、居民生活达到相当品质和水准、具有竞争力的国家。
    该战略的基础是通过可持续发展来维护安全的原则,尤其是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发展。该原则要求进行社会、政治和经济改革,为俄罗斯公民享有宪法权利和自由打造安全的条件。
    安全战略是一份公开的、面向公众的文件,它具有全民性,可以通过出版物和登录安全会议网站阅读其全文。在起草过程中,我们既利用了本国的,也参考了外国经验,但并未抄袭它们。我们的出发点是,战略不可能只靠政府来实施,需要对其基本条款开展广泛的解释说明工作。
    问:在3月召开的安全会议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完善该文件的部署。在这期间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答:我们有了一个月的完善文件的时间,但安全战略的内容并无原则性的修改。
    我们与联邦政府和俄罗斯科学院的相关机构进行磋商,并对文件的个别条款进行了修改,对一些提法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并从当前社会舆论出发,加强了某些条款的分量。这份战略变得更好、更易理解了。在2009年4月24日的业务会议上,安全会议常务委员最终通过了协议的全文。
    此外,我们达成共识,无论在国家安全保障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都必须采用战略计划机制。如此一来,我们就拥有了适用于国家安全战略的方法论,今后制定其他纲领性文件时,如新战略(构想、学说)以及俄联邦及其下辖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时,都将继续利用该方法。
    2015年以前将成为领军国家问:安全战略能带来什么切实的好处?答:安全战略是俄罗斯联邦战略计划体系中最重要的文件。它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它旨在提高国家管理水平,协调政权机构、国家及社会组织在维护俄罗斯国家利益及保障个人、社会和国家安全方面的行动。
    如今,安全战略的构思、结构与内容跟《俄罗斯联邦2020年以前社会经济发展长期构想》是相互关联的。
    总体来说,这些文件的基础是对俄罗斯联邦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及很长时期内国家安全可能遭遇的威胁做出的统一评估、共同的出发点,其核心是总统的政治指令。
    重要的是,有关国家可持续发展与维护国家安全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依存性的基础性条款是该战略的基础。
    保障俄一定的国内生活条件与国防实力、国家安全等传统方面一道,也被视为国家安全保障的重点任务之一。
    这是本战略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即它具有社会性、社会政治性。
    问:战略中对当前的国家安全状况有何评价?
    答:我们认为,总体来说,已经具备了前提,能够可靠地预防来自国内外的、对国家安全、经济迅速发展,对俄罗斯成为全球领先技术大国、对居民生活水平、对俄罗斯在全球政治中影响力的威胁。
    “心脏地带”或“历史之轴”
    问:战略对因北约最新计划导致的紧张局势有何评价?我们面临哪些新威胁和挑战?
    答:由于新的经济增长和政治影响力中心的出现,世界上出现了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
    安全战略是一份公开的、公共的文件,它具有全民性。的确,不甚完善的全球及地区安全组织、法律及国际安全保障机制令国际安全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以北约和欧安组织为基础的欧洲大西洋地区的安全构架尤其摇摇欲坠。总统梅德韦杰夫建议签署欧洲安全条约,不是替代欧洲现有安全体系,而是作为一种举欧洲集体之力应对全球经济、政治、军事等威胁的工具,对此建议怎么高度评价都不为过。
    告别集团对抗、致力于多方位外交,再佐以俄罗斯巨大的资源潜力及其务实主义的利用政策,这都对我国增强国际影响力如虎添翼。俄罗斯拥有足够的实力,我们有信心在中等长度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必要条件,在有效参与全球劳动力分工的基础上,跻身“世界五强”之列。
    与此同时,文件中提到,国际关系中的单边武力行动、国际政治主要参与者之间的矛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面临扩散和落入恐怖分子手中的威胁等,这都会对俄罗斯国家利益的维护造成不利影响。基因、生物、高科技领域的新形式犯罪有加剧势头。
    全球性的信息对抗也将更为激烈,根据预测,民族主义和排外思潮、分离主义、暴力极端主义将会升温。尤其是暴力极端主义,它可能会以宗教激进主义为旗号。而俄罗斯边境地区现有的实力平衡也可能被打破。我们认为,从长期来说,应当努力拥有能源开采机会,这包括对中东地区、巴伦支海大陆架、北极、里海、中亚等地的能源。伊拉克和阿富汗局势、中东冲突、南亚及非洲若干国家政局、朝鲜半岛问题等仍将对中期内的国际形势产生不利影响。
    问:21世纪的冲突并不会按总参谋部的计划,而是会因循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来发展。在这场资源争夺战中,是否会动用武力?
    答:这一可能性是存在的。俄罗斯及其盟国周边的实力平衡可能遭到破坏,拥有核武器国家的数量面临增加的风险。不仅是21世纪的现实,还有欧亚国家的形成、发展、联合及衰退史都证明,该地区的政治气候主要是由全球大国以及该地区各民族间的利益对比关系决定的。20世纪最伟大的战略学家麦金德对此理念有着清晰而极具说服力的阐述———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即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掌握了全球的领导权。他将欧亚大陆自然资源丰富、“外人”很难进入的地区称为“心脏地带”,北有北冰洋这一天然屏障,南有绵延的山系。其大致范围与沙皇俄国和原苏联的疆域相似,西部包括中东欧的部分地区,东方涵盖西藏和蒙古。类似众多论述也出现在了上世纪90年代末问世的《美国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中。该文件明文指出,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是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危机造成的损失与战争相当
    问:安全战略对当前危机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有何评估?答:我引用一段原文:“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后果可能与大规模使用武力造成的损失相当。”
    问:听起来令人非常沮丧。专家们作出如此耸人听闻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答:的确,这一结论很悲观,但却是客观的。其依据是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经济都遭遇重创。这一损失的确堪与军事行动的后果相提并论,如巴尔干战争、伊拉克战争,而阿富汗也会在很长时间内继续尝到战争苦果。
    承担安全战略草案起草任务的是完善俄联邦国家安全维护领域法律法规基础跨部门临时工作小组。其成员包括政府、总统办公厅、俄罗斯科学院、专家团体和大型企业的代表。
    受国家元首委托,所有联邦区都讨论了安全战略草案,参与者包括总统驻各联邦区全权代表、各联邦主体、地方政府及立法会议、区域性机构的负责人。
    此外,俄联邦安全会议科学委员会主席团成员扩大会议对安全战略的构思及起草方法进行了审议并加以批准。目前,这是安全会议最具代表性的工作机构,它由104名成员组成。委员会60%的成员是从事国家安全问题研究的权威学术机构(主要是国家级别的)的负责人。20名委员是国家科学的院士。70%的委员拥有博士学位。我想您也会赞同我的看法,即学术委员会中荟萃了俄罗斯在国家安全保障研究领域的学术精英。
    问:我们将如何构筑与美国、欧盟和北约的关系?
    答:俄罗斯将推行合理的、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避免包括新军备竞赛在内的劳民伤财的对抗。我国主张加强与欧盟的互动。在明晰的条约法律基础之上,于欧洲太平洋地区建立开放的集体安全体系,这符合俄罗斯的利益。在处理同北约的关系中,俄罗斯无法接受北约军事设施向俄罗斯边境逼近、企图承担全球性职能的计划,这是与国际法规背道而驰的。
    安全战略中强调,俄罗斯将致力于同美国建立以利益契合为基础的、平等的、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在裁军和军控领域达成新协议、加强互信措施、解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扩散问题、加强反恐合作、调停地区冲突仍然是我们两国关系的重点。
    在进攻性战略武器领域维持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原则,这是俄罗斯处理与美国关系的基础。我们认为,就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问题出台新的双边条约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正在全球部署其导弹防御系统、实施利用核及非核战略运载工具进行全球性打击的构想。在此情况下,我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最少的支出维持与美国在进攻性战略武器方面的均势。
    问:再来谈谈军事安全方面的威胁。有意思的是,安全战略中竟然对“潜在的敌人”只字未提……
    答:在《国防》一章中规定,预防全球性及地区性战争和冲突、为维护国家军事安全而进行战略遏制,这是我们的战略目标。俄罗斯维护国防的出发点是合理的足够性和有效性原则,其中包括通过非军事回应的方式及手段来实现。
    我们通过发展和完善国家军事布局和国防实力来维护军事安全。
    军事安全面临的威胁包括:若干大国推行的政策,它们旨在谋求绝对军事优势,尤其是在战略核力量方面优势,研制战争用高精度武器、信息武器等其他高技术装备,制造非核战略武器、美国打造全球性的导弹防御系统、近地太空军事化,这些都会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导致核、化学和生物技术的扩散、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组件、运载工具的制造推波助澜。
    挣脱有关限制和削减武器的国际条约的束缚、破坏国家和军事管理体系稳定性、导弹攻击预警、太空监管、战略核力量运作、核弹药储存库、核能设施、核工业及化学工业设施以及其他危险设施,上述一切只会对俄罗斯及其盟国的军事安全产生更大的消极影响。
    从中期来看,加强国防实力的目标要通过完善军队组织人员结构、地域驻扎机制、增加常备军数量、完善作战及军事培训等手段,令我国武装力量的军容军貌发生根本改观,同时保留一定的战略核实力。
    今日的战略,明日的国家理念?
    问:这份战略的确充满革新理念,它包含了《科学》、《文化》、《医疗保健》甚至《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章节。但我认为有关经济的部分篇幅最长、最有意思。俄罗斯2020年以前面临的主要威胁和风险当中,列居首位的是资源出口型国民经济发展模式的延续。另一严峻威胁则是对国际市场行情的依赖。战略规定我们应当在2015年以前保障能源安全,来得及吗?
    答:治愈疾病的前提是进行准确的诊断。在安全领域同样如此。我们明确了如下威胁与风险:“……资源出口型国民经济发展模式的延续、竞争力下滑、最重要经济领域对国际市场行情的依赖度过高、失去对国家资源的控制权、工业及能源行业原料基础恶化、地区发展水平失衡、劳动力不足现象日益严重、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抵御风险能力过低、仍然存在滋生经济和金融腐败、犯罪的温床。”
    我们提出了扭转形势的所有建议,并规定了期限。值得关注的是,战略中不仅是罗列了目标,还阐述了一旦某个目标未能实现,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我也赞同你的观点,这份文件的确充满了革新理念。参与起草者都对国家理念的复兴作出了贡献。
    问: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国防、国家及社会安全领域的各优先方向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
    答:如果年轻人到了服兵役的年龄却没有能力和意愿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国防实力又何从谈起?如果不对国民扩大视野、获取新知的自发意愿加以支持,又怎能保障经济的创新型发展?民族的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的复兴与犯罪水平之间又存在怎样的此消彼涨?这些都是彼此关联、互为前提的概念与进程。这正是理解俄联邦总统所签署的这份文件所具备的实际意义的关键所在。但我想重申的是,单凭政府孤军作战,这份安全战略是无法实施的。我们需要完成大量琐细的、有条不紊的工作,让社会广大阶层理解战略的意义。
    近期内,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为这份安全战略的实施创造条件。而该战略的核心基础正是对俄罗斯现今一代以及未来的公民负责。(童师群译)

美智库关于中国软实力报告《中国在美洲的软实力投送》

美智库关于中国软实力报告《中国在美洲的软实力投送》

    中国利用其在美洲的外交、文化和军事关系获取政治上的承认和有利的贸易与投资条件,它在该地区的经济利益集中在获取本国工业所使用的原材料和向当地市场出售制成品上。中国既不寻求推进美洲的革命议程,也不试图利用该地区的反美紧张局势。文化活动、语言培训和教育交流可能使中国对拉美国家社会的认识得到加强,并增强那里的社会流动性,但短期内,中拉关系可能会继续受到文化差异和缺乏沟通的限制。

    【本刊讯】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巧实力委员会”3月发表一份报告,总题为《中国的软实力及对美国的影响》,以下是该中心资深研究员、美洲项目副主任凯瑟琳·布利斯为这份报告地区研究部分撰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在美洲的软实力投送》,全文如下:
    要点
    ·中国利用其在美洲的外交、文化和军事关系获取政治上的承认和有利的贸易与投资条件。
    ·中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利益集中在获取中国工业所使用的原材料和向当地市场出售制成品上。在矿业等经济部门,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把精力集中在经济活动上,而牺牲环保。虽然廉价的中国工业产品的涌入在一些国家受到消费者欢迎,但有关它们会损害国内工业的担忧败坏了中国产品在包括墨西哥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声誉。
    ·尽管中国与委内瑞拉和古巴有着密切的经济关系,但它既不寻求推进美洲的革命议程,也不试图利用该地区的反美紧张局势。
    ·中国的发展倡议看来集中在确保获得包括委内瑞拉和巴西在内的能源的机会方面。
    ·咄咄逼人地提升文化活动、语言培训和教育交流。这可能使中国在长期对拉美国家社会的认识得到加强,并增强那里的社会流动性。但在短期,关系则可能会继续受到文化差异和缺乏沟通的限制。
    概述
    中国与美洲各国关系的特点是寻求在国际领域中获得承认,即它是中国的合法代表,确保获得其工业所需的原材料,获得进入该地区市场的机会,以出售自己的工业产品,以及在国际政治和贸易论坛上加深政治联盟。
    ·获得对其主权的承认是中国的一项对外政策重点。这一问题在美洲仍是一项挑战。那里的一些国家承认台湾是中国在国际事务方面的代表。
    ·除了扩大外交影响力,以鼓励承认和遵守其“一中政策”之外,中国还在这个资源丰富的地区寻求获得经济利益。中国进口原材料或半成品,以刺激不断扩展的工业部门的增长,并进口农产品来养活本国人口。进入拉美国家市场的机会使中国的工厂获得了出售各种制成品的渠道。·在生物技术、电脑、汽车和钢铁等工业领域中建立的技术伙伴关系使中国能够同重要的合作伙伴共享科学专门知识,同时确保获得当地可用的原材料的机会。
    ·虽然近年来,中国对美洲各国军队“暗送秋波”的特点是武器出售,但中国承认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并避免显得它要推行一场武器竞赛或者一项革命议程。
    ·中国利用“软实力”工具巩固自己与美洲国家的关系,加深自己的影响,确保获得市场和原料的机会。
    本报告提供有关中国与美洲———重点是拉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联系的一项概览。报告利用学术文献、媒体、政府统计数字以及对专家的采访提供的证据,考察中国与重要国家的经济关系,探索中国谋求实现胡锦涛主席2004年阐述的有关中拉关系3项目标的途径:“加强战略联系,增进政治互信;采取切实可行的创造性措施利用经济合作的潜力;更加重视文化交流,以加深相互了解。”加拿大与中国的关系具有与中拉关系相同的一些特征。不过,由于在国际贸易和政治论坛上,加中关系往往具有鲜明差别,所以在本文的一些部分中,将对其区别对待。
    社会与经济联系和外交史
    中国在美洲的经济活动可以追溯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主义时代。当时,欧洲商人加入了打入大西洋彼岸市场的帝国舰队的行列,携带了来自东亚的纺织品和陶瓷等货物。一些货物必然地保留在当地商人手中,并逐渐影响当地的设计与消费模式。例如,来自墨西哥中部的著名的蓝白相间的塔拉卫拉陶瓷艺品据说就是受到16世纪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的启发。
    中国向美洲的移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男劳工被从中国带到该地区,从事农业和铁路建设。劳工们在新的家园中受到的虐待导致许多工人———按照印地语的“临时工”称为“苦力”———对劳动条件提出抗议,并逃离工作营地。在秘鲁,苦力们逃离沿海庄园,住在城市里,当上鞋匠、屠夫和店主,并成立了互助协会。其中许多协会继续维护华裔秘鲁人的利益。在19世纪末的墨西哥,波菲里奥·迪亚斯政府欢迎中国移民进入该国西北部。在那里,他们的创业精神及其与美国大型矿业公司成功的商业联系引起了种族主义情绪和草根阶层对他们影响力的反对。中国劳工还抵达古巴,在甘蔗田里劳动。当他们迁徙到城市里寻找更为有利可图的工作机会时,他们聚居在少数民族社区里,并使哈瓦那的中国区成为当时拉美最大的中国人社区。
    中国向美洲移民的复杂历史,加上搜集移民数据和在人口普查材料中标出民族属性的截然不同的国家模式,使得弄清该地区的华侨和华裔目前人口数量变得很困难。秘鲁估计拥有大约6万华侨生活在该国境内,华裔公民则要多得多。有关生活在委内瑞拉的华侨的数字与此相当;玻利维亚共和国有大约5万华侨;而巴西则可能拥有多达10万的华侨。墨西哥的华侨人口约为3万,华裔墨西哥人则更多。虽然有关哥伦比亚的华侨人数的估计要少一些,仅为7000人,但是加拿大统计机构报告说,2001年,有100万以上的华裔人口生活在该国。
    该地区大多数国家的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都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正常化。古巴是西半球第一个承认中国的国家。为了表示与一个兄弟革命国家的团结一致,卡斯特罗政权于1960年与中国建立联系,宣布与台湾断绝关系而承认其社会主义盟友。在人民联盟政权领导下,智利于1970年承认中国,从而成为第一个这样做的南美国家。皮埃尔·特鲁多领导下的加拿大左翼政府也于1970年承认中国。在此后的几年里,该地区许多其它国家,包括巴西等右翼军政权也承认了中国,并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直到1979年,在尼克松总统1972年访问人民共和国的基础上,在卡特总统领导下,美国才与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然而,尽管中国与该地区许多人口最多的和经济上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国家保持了几十年的外交关系,但却没能使巴拉圭和11个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国家在国际场合放弃承认台湾,转而承认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代表。虽然巴拉圭继续承认台湾,但卢戈总统表示,他打算谋求与中国的更加牢固的经济关系。2007年,哥斯达黎加与邻国决裂,断绝了与台湾的联系,与中国建立了正式关系。但中美洲像加勒比海地区一样,一般而言继续是台湾影响力的一个中心。
    通过确保在美洲政府间进程中的观察员地位,中国获得了对西半球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担忧的细微认识。为了加深与南美重要国家的经济联系,中国参加了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的一项高级别会议。2004年,中国在美洲国家组织中获得了永久观察员地位。中国还是拉美与加勒比海地区经济委员会的观察员。除了与该地区政府间机构的成员发展正式的政治关系外,通过本国共产党,中国还与该地区的政治组织,包括与拉美与加勒比海地区社会主义国际委员会、圣保罗论坛、美洲基督教民主党组织和拉美政党常设会议保持着关系。
    由于中国是地区间组织的正式成员国和观察员,所以中国官员有机会与该地区各国国家元首等政府代表直接交往。与该地区领导人的个人关系使中国官员能够对台湾施压,以图使台湾在拉美高效经商的难度增大。例如2007年,中国成功地说服墨西哥拒绝让台湾总统陈水扁的飞机在他出席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的就职典礼后进入墨领空,因为奥尔特加发誓要保持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高层访问也成为中国与该地区重要国家之间保持积极外交接触的特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2004年11月份亚太经合组织在智利举行的峰会相配合,胡锦涛会后对该地区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外交访问,访问国家包括巴西、阿根廷和古巴,一路上达成了起码30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仅2008年,秘鲁总统加西亚、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和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就都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在日本北海道洞爷湖举行的8国集团会议的间歇期间,巴西总统卢拉·达席尔瓦与胡锦涛会晤。2008年7月,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访华,出席中墨两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从而使两国得以审议在外交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需要。由于定于2008年11月在秘鲁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胡锦涛预计将再次出访南美洲。
    近年来,包括阿根廷和秘鲁在内的拉美国家在中国开设了领事馆,或者扩大了领事业务范围,从而反映出中国和南美之间贸易和旅行的扩展。2008年6月,加拿大驻北京使馆宣布将开设4个新的签证中心,以处理中国侨民到加拿大旅行的越来越多的申请。1988年,中国和古巴商定,由于两国的密切关系,所以彼此之间的旅行不再需要护照。
    尽管中国扩大了与该地区的外交关系,并努力通过参加地区政府间机构来更多地了解美洲,但中国好像既不寻求推行革命议程,也不想卷入该地区的反美紧张局势。一些观察家曾经报道了一种普遍的印象,即中国外交官的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讲得不好,并缺乏对该地区的政治或习俗的熟悉。然而近年来,中国已经把其政府官员的拉美问题培训列为重点,并培养起一批深谙该地区语言、政治和文化比较年轻的外交官和国际关系专家,以便在今后几十年里承担重要的领导职务。在信守其已经阐明的和谐与不干预他国内政的外交政策原则的条件下,中国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以确保自己在政治上获得承认,获得利用原料和市场的机会,并推进技术和能源方面的伙伴关系,同时在该地区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面前保持中立。
    利用原材料和消费市场的机会
    虽然获得对中国主权的承认并提升国际论坛上全球范围的南南问题的影响力是中国所关注的重要政治问题,但该国在美洲的主要利益看来仍是经济方面的,因为中国认为,该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其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的潜力来说很重要。
    与此同时,中国把该地区不断增长和日益富裕的人口看作其制成品的一个潜在市场。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美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大大增长。然而,贸易流动和投资格局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为智利和秘鲁等初级产品出口国近年来从中国对铜等金属的热切需求中获得了巨大好处。但墨西哥和中美洲各国把来自中国廉价工业产品的涌入看作是与其制造业部门的竞争和对其经济利益的一种威胁。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将如何影响中国对来自安第斯山脉各国工业用金属的需求还要拭目以待。中国可能会把其经济议程集中在对选定的少数出口国上,同时谋求开拓在另外一些国家的制造业机会。
    中国在该地区的投资不断增长,但与它在其它地方的投资相比仍然较少。为了给投资提供便利,中拉企业于2007年11月在圣地亚哥举行第一届中拉企业家峰会。有来自该地区至少300位代表参加。第二次会议于2008年10月在哈尔滨举行。2008年在坎昆举行的拉美问题世界经济论坛包括了几次有关中国和拉美问题的会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谋求获得有利的机会,以利用美洲的初级产品。中国政府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以便为中国公司获得石油和天然气、农产品和原材料提供便利。在过去两年,有关能源资源的协议在中国与拉美的接触中处于显要地位。2007年,古巴和中国签订协议,以促进能源部门中的经济和商业关系。同年,委内瑞拉和中国达成协议,组建一个联合开发基金,以帮助把委内瑞拉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从每天15万桶增加到将近80万桶,委内瑞拉为该基金出资200万美元,中国出资400万美元。2008年,委内瑞拉和中国采取了额外举措加强彼此的能源关系,商定在中国修建一座炼油厂,以加工委内瑞拉的重质油,目标确定为,到2010年,委内瑞拉将每天向中国运送100万桶石油。虽然起码目前看来,计划仍在顺利实施,但油价最近的下跌可能会使这个项目的长期前景产生疑问。2008年,中石化与巴西石油公司签订一项协议,以修建一条974公里长的天然气管道,称为“GASCAC”。新管道将与2004年开工、2007年竣工的303公里长的“GAS-CAV”网络相连接,并将使连接巴西东南部和东北部的天然气管道终端的“GAS-ENE”系统趋于完善。按照协议的条款,中石化将负责巴西从北到南管道的设计、工程建设和材料供应,其资金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提供。
    虽然许多分析人士认为,拉美和中国之间的贸易额较小,但它近年来已经大大增加。2007年,中国和拉美之间的总贸易达到1026亿美元,中国和巴西、墨西哥及智利之间的贸易占总额的将近60%。中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以便为获得原材料(铜、镍、木材和铝矾土)、半成品(纸浆、矿渣和油漆)以及农产品(大豆、禽类、鱼类、糖类和水果)提供便利。2005年,中国与智利签订一项正式的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6月,秘鲁宣布,秘中两国将在2008年秋季在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签订一项协定。
    虽然总的趋势是,中国从美洲进口原材料,并跨越太平洋出口工业产品和电子产品,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也从该地区,主要是从巴西和加拿大进口航空航天设备等高技术产品。2007年,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把第一架ERJ145地区喷气机发送给大新华快运航空公司。几家加拿大电信公司向中国工业界出口无线技术。鉴于中加两国间的贸易增加,加拿大于2008年夏季宣布,它计划在中国开设6个新的贸易办事处。
    分析人士说,虽然西半球对中国的出口并不占中国总进口的很大份额,但中国对来自拉美的产品的需求,在刺激拉美出口部门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产品占西半球进口货物越来越大的份额,拉美与中国之间存在贸易逆差,尽管个别国家与中国有贸易顺差。重要的是,中国公司与当地公司在生物技术、电脑、航空航天、汽车和钢铁工业方面建立了伙伴关系,从而在一些情况下带来了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共享。2007年,中国的汽车制造厂家一汽宣布,它将开始向墨西哥出口汽车,同时与墨西哥的萨利纳斯集团合作,以建立一家工厂来实现6000至7000美元型号车辆的国内生产。中古两国建立了生物技术伙伴关系,以便在古巴生产医疗产品并使之商业化。虽然在古巴生产医疗供应品可能会使中国专家的技能转移到古巴的制造部门,但来自美洲的生物技术公司也与中国同行共享知识。例如,加拿大的迈克罗尼克斯公司最近建立了一家联合企业,以利用专利技术在湖南省生产流感疫苗。
    发展方面的伙伴关系是该地区各国和中国之间关系的特点。2001年,委内瑞拉和中国建立了一个高级别委员会,以探索共同关心的发展问题。在联合发展战略联盟指导下,委内瑞拉和中国交流与能源和农业相关的信息。中国支持提高食品安全方面的做法,以改善贸易结果。2007年宣布并初始注资60亿美元的一项联合融资基金为两国实施的一系列项目提供了融资。
    如果中国与委内瑞拉的关系发展是以利用中国的资金向委内瑞拉提供基础设施为核心,那中国与加拿大的发展伙伴关系就是截然不同的。加拿大国际发展机构(CIDA)在中国设有办事处。它与中国政府和当地人民合作,以加强人权、治理和民主为重点。由于中国在拉美和非洲等地开展自己的扩大影响和对外援助的活动,它可能会利用本国经验,与CIDA等援助机构进行互动。
    中国在这一地区的软实力投送为了加深与美洲重要伙伴国的政治与经济联系,中国制订了各种各样的一系列文化和技术外联活动计划,以促进中国和该地区人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这些倡议包括交流军事人员;赞助促进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的计划;支持巡回的艺术展览、舞蹈团和体育代表团的表演;以及在科技方面的协作。
    军事关系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在外交上承认中国的大多数美洲国家都开始与中国交换武官,从而建立了正式的两军之间关系。除军事交流外,军队关系还包括中国向该地区国家出售或捐赠军事装备,包括卫星和情报搜集设备、联合训练演习,以及飞机和军舰的访问等。虽然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对该地区武器出售的数量微乎其微,但他们的确注意到,通过捐赠装备和赞助拉美国家军官访问人民解放军的设施,中国正加深与该地区军队之间的军事关系,并使在美洲的朋友熟悉其做法。
    人民解放军和拉美各国军队已经形成了几种交流形式,以使军官们熟悉对方的人员和任务。解放军款待了在北京相关机构学习的拉美国家留学生。他们在那里学习炮兵、工兵、后勤、情报和通信。自从课程开设以来,来自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的军官们就定期参加了课程的学习。但墨西哥和秘鲁派出留学生则不那么经常。来自至少12个国家的100多名军官从解放军有关军事学说和国防的课程中毕业。与此同时,解放军每年都派遣代表团访问该地区大多数国家的军队,拉美国家的高级军官还进行回访。
    技术援助也构成中国与拉美之间军事外联的特征。2004年,巴西和中国签订一项协议,以促进军事交流和后勤以及科研方面的合作,通过制订有关中巴两国地球科研卫星的初步计划,加强了这一始于1988年的关系。中国为圭亚那和玻利维亚等较穷的国家提供了军事装备、军装、帐篷、野战厨房和工兵装备。
    在一些国家,中国的方针看来建立在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结合的方针基础上。在古巴,从1999年以来,中国一直管理着贝胡卡尔的一个信号情报站,同时为古巴政府提供设备,以阻止来自美国的马蒂广播电台信号。由于2000年签订了一项关于加强中古两国军队之间合作的协议,中国还为设在哈瓦那郊外一个原苏联基地的一所网络大学提供了5000台电脑和电视机当中的绝大部分。
    对维和倡议的支持也是中国在该地区军事经历的一个重要方面。从2004年以来,中国向联合国驻海地稳定部队派出了来自公安部的平暴警察部队的成员,从而为中国参与者提供了新的机会,以熟悉拉美参与国军方的军事理论。
    文化关系
    旨在使美洲公民了解中国语言、文化和社会的公共外交努力,在中国加强与该地区联系的工作中起了很大作用。中国的文化外联包括语言教学、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文化学院的建立、姐妹城市计划,以及艺术、电影和历史方面的巡回展览。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关系从正式的政府协定扩展到包括社区组织举办的节日与庆祝活动。
    有关包括语言教学在内的文化交流的正式协定是中国与该地区关系的一项关键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背景下,文化关系得到了扩展,并把非正式的活动也包括在内。例如,1986年,秘鲁和中国签订了有关交换留学生和文化传统保护方面实践的一项文化协定。到2008年,这已经扩展到包括有关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医疗检疫和媒体关系在内的一系列协定。在阿根廷,中国移民在社区层次上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与经济作用。他们在那里经营着大约4000家食品杂货店。中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唐人街举办的新年庆祝活动吸引了数十万参加者。自从加拿大1970年承认中国以来,中加两国间的文化关系日益多样化。90年代达成的有关文化交流的正式协定为2001年在加拿大举办“北京文化周”和2002年举办“中国西藏文化周”铺平了道路。由于期望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中国政府为在圣保罗修建一座“北京大厦”出资。它于8月8日奥运会开幕当天开放,为武术教学、电影和艺术展览以及教育活动提供了场所。
    对中国节日和习俗的庆祝还在巴西引起了社区组织的狂欢活动。在圣保罗,该市的华人社区组织一年一度的中国新年庆祝活动,每年在该市的自由广场举办。在巴西利亚,太极拳武术的爱好者30多年来一直聚集到一起共同练习。这一演练计划已经被宣布为该市“文化遗产”的一个方面,并纳入到该联邦特区官方活动的日程安排之中。委内瑞拉和中国为2006年至2008年期间确定了一项正式的文化交流计划,包括艺术、电影、文学和音乐方面的交流。
    尽管中国历来经通过外交活动、教师交流和正式的教育协定,鼓励对其语言和文化的认识,不过由于开始在大学里开设孔子学院,其加强有关对中国语言、政治和社会的认识的努力4年来得到了强化。孔子学院是2004年在韩国开始创办的,以便作为把汉语教学、文化研究和教师培训融入到名牌大学环境中的一条途径。孔子学院已经在世界各地扩散。在加拿大,现在至少有5所孔子学院。2006年,中国和墨西哥在墨西哥城的华夏中国文化研究院庆祝了拉美第一所孔子学院开办。第二个中心于2007年在墨西哥开办,位于蒙特雷的新莱昂自治大学。中国现在在哥伦比亚和秘鲁办有孔子学院,并计划在阿根廷、古巴和智利开办孔子学院。
    除了孔子学院外,教师培训、学生交流和民间交往也构成了中国在拉美文化外交的特点。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与巴西、加拿大、哥伦比亚、古巴、多米尼加、墨西哥、秘鲁和委内瑞拉的教育部和大学订有招生协议。从20世纪60年代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古中两国就定期举行教育对话和交流。2001年,两国在教育方面建立了正式的双边关系。中国每年向30名古巴留学生提供在华学习的奖学金。2003年,中国驻墨西哥使馆报告说,两国已经就教育交流举行了5次会晤,中国已经向墨西哥派遣了18位教授,在墨西哥学院和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担任教学工作。与此同时,中国报告说,它已经向墨西哥派遣了总共329名获得奖学金的留学生,墨西哥也向中国派遣了156名留学生,他们在中国学习了汉语以及中医、针灸和武术等。委内瑞拉和中国保持着一项类似的留学生交流计划。中国每年向委内瑞拉提供10笔留学生奖学金,以供其在华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在哥伦比亚总统阿尔瓦罗·乌里韦2005年访华以后,中哥两国建立了正式的教育交流关系。访华期间,据说中国大学生讲的西班牙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于是,他宣布将启动一项教育交流计划。2006年春,21名中国留学生抵达哥伦比亚,在13所大学留学,全部费用都由哥伦比亚政府支付。
    一些关系已经超出扶持语言和文化教学的范畴。例如,2008年夏季,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副总理兼教育部长雪利·邦德访华,以共享教育政策方面的最佳实践。由于每年有将近35000名中国留学生到加拿大高等学府留学,所以两国关系提供了就招生、学校管理和教师培训的各种方针交流信息的机会。
    除了教育之外,中国还利用旅游、文化交流和媒体外联来培养中国与拉美公民之间的团结一致和相互了解。从2003年以来,中国与古巴、阿根廷、墨西哥、巴西、智利、秘鲁和委内瑞拉签订了正式的旅游协定,把这些国家确定为中国游客的“批准目的地”。享有批准目的地地位意味着,中国游客获准利用获得批准的旅游业集团,到该目的地进行休闲旅行。为了努力吸引50万到美国旅游游客的一部分向南延伸旅游,墨西哥联邦特区区长计划向中国赠送独立天使的复制品,以使潜在的中国游客熟悉墨西哥的文化和历史。与拉美50座城市的“姐妹城市”交流促进了中国和美洲城市居民之间的了解。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合作活动构成了中国对拉美和加拿大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政府和私营部门两者。1993年,巴西和中国宣布建立“战略关系”,以促进贸易、科学和技术交流,以及文化联系。中国向巴西提供了CBERS1和2卫星,以用于遥感用途。2005年,中国长城工业公司获得合同,即设计、制造和测试委内瑞拉和乌拉圭使用的VENESAT—1卫星,并将其送入轨道。在加拿大,在考虑如何促进与中国在环境方面合作的问题上,私营部门起了带头作用。2008年6月,由公司、省政府机构和加中商业理事会组成的一个联盟举行会议,以考虑如何促进两国在环境领域中的合作。2007年5月,中古两国就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等科学领域中的合作问题签订了一项协议,承诺将在医用和农用生物技术以及疫苗等项目上进行合作。与此同时,两国还就科学、创新和知识产权签订协议,同意就与可再生能源、纳米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相关的问题进行合作。
    科学教育与培训也构成中国对美洲外交的特色。通过墨西哥科技合作总局和中国达成的一项协议,墨西哥科学家到中国参加了“生物气化的技术与利用国际研讨班”等课程,以及有关“竹子技术”的培训。
    民意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刚刚进行的民调结果显示,拉美居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保持着相当赞许的看法,尽管一些拉美国家的居民担心,中国不断增长的军事与经济影响在长期可能会损害他们的利益。根据皮尤全球民调中心2007年和2008年所做的民调,在巴西和墨西哥,对中国持赞许看法的民众所占百分比下降,而在阿根廷,其百分比则稍有上升。2008年6月的调查结果显示,墨西哥人和巴西人在是否认为中国尊重他们的国家的观点问题上存在分歧,墨西哥相当大的少数派相信,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在这三个国家,接受调查的人们都认为,中国不断增长的军事力量已经对该地区产生负面影响,在巴西人和阿根廷人看来,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具有积极意义,但墨西哥人并不这样看。有关墨西哥人对中国经济活动的消极看法的数据与皮尤中心2007年春的一项民调结果相符,因而可能反映出人们对中国与墨西哥制造业部门的竞争感到担忧。在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接受民调的人们有大约1/3认为,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的多数接受民调者都说,他们认为中国不断增强的军事力量对他们的国家产生负面影响。在皮尤中心2007年的民调中,委内瑞拉人有61%对中国持赞成看法,70%的人认为中国不断增长的军事力量有利于委内瑞拉,81%认为中国对委内瑞拉有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的商业做法或人们对中国经济活动的普遍看法影响国内政治的程度问题上,尚需做更多研究。但在加拿大和拉美,人民对环境、健康和劳工问题的担忧看来很突出。在秘鲁的矿业部门中,中国铝业公司已经在铜矿开采部门获得影响力。该公司有关搬迁莫罗克卡市、以便扩大海拔15000英尺的特罗莫克山上开采活动的计划造成紧张关系,因为一些居民认为该公司提供的补偿性一揽子建议钱太少。2008年7月,秘鲁的首钢耶罗矿山的工人们在2008年期间第二次罢工,以抗议矿里的劳动条件,声称这家中国企业必须在解决工人以及附近小城居民的担忧方面做更多工作,因为该公司控制着那里的供水、供电以及物业管理。对来自中国的污染产品的担忧也在中美洲引起关系紧张,因为含有受二甘醇污染、来源于中国的药物成分的止咳糖浆于2006年造成巴拿马300多名病人死亡。在加拿大,政府最近发出的有关从中国进口受三聚氰胺污染零食相关危害的警告引起消费者不满和超市对食品的召回。
    建议
    ·与中国和该地区重要国家开展有关产品安全问题的交流,或许可通过亚太经合组织卫生工作组或其食品系统网络来进行。这可能会使人们窥见最近发生的有关二甘醇和三聚氰胺污染的担忧问题,并在一种以信息共享、而不是怪罪和指责为焦点的环境中提出问题。
    ·利用现有的双边机制,譬如战略经济对话和10年计划,以及美中全球问题论坛,或许还有亚太经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工作组,来探索自然资源的开采与保存之间的联系,以进一步强调把环境管理融入到海外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促进有关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有选择的交流,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美洲—多米尼加共和国—美国自由贸易协定和美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范围内的劳工与环境协定列为典范,以促使中国成为一个较为负责任的贸易伙伴。
    ·在本地区范围内,或许可在美洲国家组织的赞助下组织有关科学技术合作的交流。(尹宏毅译)

博鳌论坛让亚洲国家走到一起(Asia: Bo’ao Forum brings together Asian nations)

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已经于昨天在海南博鳌落下帷幕。

在三天的会议期间,1600余名各国政要、工商界领袖、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对亚洲主要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大国应该在应对不断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交换了彼此的意见。

在本次论坛的开幕式上,中国总理温家宝发表了题为《增强信心 深化合作 实现共赢》的主旨演讲。他对中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采取的措施进行了介绍,并表示中国经济已经因此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温家宝还宣布,中国决定设立总规模为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以支持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温龙亮编译)

Section: General News – The Bo’ao Forum for Asia (BFA) Annual Conference 2009 concluded yesterday in the scenic Bo’ao town in south China’s island province of Hainan.

During the three-day event, more than 1,600 political leaders, business people and academic scholars exchanged ideas on the role Asian countries, especially emerging economies, can play to cope with the spreading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Chinese Premier Wen Jiabao delivered a keynote speech, “Strengthen confidence and deepen co-operation for win-win progress”, at the opening plenary meeting.

He said that the conference, with “Asia: Managing Beyond Crisis” as its theme, is a highly important one. It will contribute to the efforts to build consensus, strengthen confidence, deepen co-operation and overcome the crisis.

Wen introduced the steps China has taken to cope with the severe impact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saying the country’s package plan is already “paying off” and positive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economy.

China has decided to set up a US$10-billion “China-ASEAN Fund on Investment Co-operation” to support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Wen announced.

The BFA annual conference was the eighth of its kind.

BFA was established in 2001 as a platform for high-level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tical and business leaders from Asia and around the world. It is aimed a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Asian countries through greater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 V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