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田明夫文章《世界已进入严重的水缺乏时代》
Post in: 行业新闻9月-15柴田明夫文章《世界已进入严重的水缺乏时代》
近几年出现的“粮食危机”并未消除,而世界水消费量的约70%用于粮食生产方面。同时这一情况的背景是,中国等新兴国家进入工业化带来的持续高速增长时期,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需求量急剧增大。迄今为止的全球粮食预测没有考虑到限制水供应量的问题,多数预测过于乐观。而另一方面,国际河流流经多个国家,各国在取水问题上存在利害关系,往往会妨碍整个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冲突有时会演变成政治问题,进而成为引发国家间战争的导火线。
【本刊讯】日本《经济学人》周刊5月12日一期刊登日本丸红经济研究所所长柴田明夫的一篇文章,题为《世界已进入严重的水缺乏时代》,摘要如下:
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大豆、小麦、大米和玉米等谷物价格去年上半年创历史新高,去年下半年又史无前例地暴跌。其背景是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衰退。
然而,近几年出现的“粮食危机”并未消除。2008年粮食市场出现的波动,很可能是前所未有的21世纪型“粮食危机”的序幕。
新兴国家粮食需求激增
粮食市场的波动意味着出现了新问题,如世界人口增加、新兴国家的饮食生活发生变化、生物燃料急剧增加、气候变暖加剧、转基因农作物普及、水资源枯竭及开发投资减少等。这些新问题交织在一起,导致粮食市场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从人口统计来看,1950年大约为25亿的世界人口1990年突破了50亿,2000年又突破了60亿,40年里增长了一倍。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指出,地球可以养活的人口是83亿。
在人口增加的新兴国家,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提高,粮食需求量急剧增加。这是问题的关键。世界食用肉需求量1990年大约是1.5亿吨,2003年增加到了约2.5亿吨,需求量增加的几乎都是新兴国家,仅中国就增加了约5000万吨。
按玉米来计算,生产1公斤食用肉所需的饲料,牛肉是11公斤,猪肉是7公斤,鸡肉是4公斤。食用肉消费量每增加1亿吨,全世界的谷物需求量就要增加7亿吨。最近原油和矿藏等资源价格飙升的共同点是,供应无法满足旺盛的消费增长。换言之,出现了堪称“需求冲击”的现象。
工业化过程中发生水争夺战
在这一背景下,水问题今后很可能变得更加严重。世界水消费量的约70%用于粮食生产方面。为了满足粮食消费增长而增加产量,需要完善灌溉设施,投入高产量品种,多施肥和农药,并实现农业机械化。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生产1吨谷物所需的水,小麦是150吨,大米是2659吨,玉米是450吨,大豆是2300吨,平均需要约1000吨。人们在选择用1000吨水生产工业产品还是谷物上,会优先选择生产附加价值高的工业产品。地球被称为“水的星球”,地球上有14亿立方千米的水资源。然而,在地球的水资源当中,淡水只有2%多一点,大部分是极地的冰和地下水。河流和湖泊的淡水仅有0.6%,且分布存在地区与季节差异。与石油和金属资源相比,水资源的分配更不平等。此外,水与石油不同,是不可替代的资源。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世界的水使用量在50年里增加了两倍以上。其背景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进入工业化带来的持续高速增长时期,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需求量急剧增大。由于新兴国家实现工业化,今后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的水争夺战似将加剧。此外,农业用水在水总消费量中的比率因经济发展而下降,亚洲大约是70%—80%,美国大约是40%,日本大约是60%。
那么,水缺乏最严重的地区是哪里呢?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水资源使用量大得多、而且在急剧增加的是亚洲地区。亚洲地区有世界约60%的人口,但降雨量仅为世界降雨量的36%。而且,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亚洲。其中,水争夺战将加剧的可能是中国。在工业化步伐加快的中国,北部地区的缺水问题已经很严重。今年以来,中国北方的产粮区和内陆的产麦区旱情严重,数百万人面临饮用水不足问题。
严重缺水将引发世界各地争夺水的冲突,特别容易爆发关于国际河流开发及各国取水的冲突。国际河流流经多个国家,各国在取水问题上存在利害关系,往往会妨碍整个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水冲突有时会演变成政治问题,进而成为引发国家间战争的导火线。
中国水资源存在南北差距
对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水资源缺乏与能源、环境问题一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中国的水供求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但水资源缺乏。据中国科学院说,中国从降雨等获得的水资源是6100立方千米,仅占地球淡水总量的0.017%。对国土面积约为世界7%、人口约占20%的中国来说,可利用的水资源非常少。而且,受近几年气候变暖的影响,冰河面积逐年缩小,黄河和长江上游原有的约4000个湖泊现在减少了一半,水资源的总量也在减少。
第二,中国的总供水量呈下降趋势。中国总供水量的约80%是地表水,约20%是地下水。但是,近几年地表水的减少情况严重。华北地区的黄河断流就是典型象征。这是黄河的河水到不了河口的现象,是上游地区为扩大农业生产而进行灌溉所造成的。因此,黄河下游大量抽取地下水。结果,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出现了毁掉浅水井、挖深水井的现象,导致地下水资源减少。沿岸地区还出现了盐水浸入地下带水层的“海水进入”问题。
第三,不同用途的水需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水需求总量的近70%是农业用水。然而,由于近几年耕作面积减少,农业用水从1980年的3700立方米增加到2002年的3740立方米,几乎没有增加多少,但工业用水和城市用水分别增加了1.5倍、3.7倍。这意味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越是发展,城市工业部门的缺水问题就会越严重,进而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据中国全国人大环境与保护资源调查委员会说,中国2005年的总缺水量是300亿—400亿立方米,达到总供水量的10%以上。此外,受到缺水问题的影响,城市工业今后将每年蒙受2000多亿元人民币的损失,而且会对4000万城市人口的生活产生影响。这对农业的影响就更大,根据每年的气象条件不同,缺水的耕地每年可能达到1300万—4000万公顷。
从地区来看,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和湖南等省的年降雨量超过1500毫米,而北方的北京、河北、山东、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等省市的降雨量不到500毫米,南北存在很大差距。一般来讲,农业生产所需的年降雨量是700毫米左右,仅靠雨水是难以确保粮食增产的。从东北地区是产粮基地的情况来看,中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今后可能成为粮食增产上的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中国政府谋求从水资源开发和提高利用效率上采取对策。水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水库的建设。现在,中国国内大约有8.5万个水库,4580亿立方米的蓄水量。“南水北调”工程对消除地区间的水供求矛盾是有效的。除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外,确保海水、土壤水和雨水等水源也是重要课题。水利对农业来说是命脉,如果不能确保水利的稳定,农业就不可能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经济也不可能实现发展。
迄今为止的全球粮食预测没有考虑到限制水供应量的问题。结果,多数预测对将来的粮食供应过于乐观。然而,最近对将来粮食供应表示担忧的呼声高涨,世界各国为此加大了增产粮食的力度。另一方面,这将引发荒漠化和水源枯竭等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21世纪初的世界粮食生产最大的制约因素无疑是水。
(吴谷丰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