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刊载文认为日本应培育大型“水企业”进军海外“水市场”

    基于水资源的重要性,有效而稳定供应水的“水市场”规模巨大,水交易存在巨大商机。在日本,水的供应是公共服务项目,基本上由地方政府主管。但从国际上来看,为了提高设备投资与运营效率、减轻投资负担,委托民间企业的情况在增加。日本要想进军海外“水市场”并在水交易中取胜,需充分利用民间活力及实行民营化,采取有别于欧洲先进企业的经营模式,以及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支持。

    【本刊讯】日本《时事解说》双周刊3月27日一期刊登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特命审议官本乡尚的一篇文章,题为《日本应该培育大型“水企业”》,摘要如下:
    在日本,水的供应是公共服务项目,基本上由地方政府主管。但从国际上来看,为了提高设备投资与运营效率、减轻投资负担,委托民间企业的情况在增加。这是利用民间资金来完善社会基础设施。以这种经营模式进军世界各地,而且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是“水企业”。进军海外“水市场”的流行语是争做“水企业”。
    有限的水资源
    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水资源充沛。但是,可以使用的水和淡水不到地球总水量的3%,不包括南极和冰川等地在内,实际上可以使用的水不到1%。没有水,就不能生活和开展经济活动。
    农业是需要水的产业代表。世界最大的农业国———美国的著名粮仓是大平原。在互联网的地图搜索中,从航拍照片中看美国科罗拉多州等地,可以看到许多地方被半径数百米的圆形所覆盖。这是在抽取据认为储存了一百万年以上的化石水———地下水,然后用喷水器来浇灌农田。从数十米的地下抽水,实现了人类现代的富裕生活。然而,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在下降,抽水成本在提高,而且盐害问题加剧。照此发展下去,繁荣也许会在水资源枯竭前完结。
    在令人担忧石油资源枯竭的情况下,煤炭和石油砂作为替代资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得到了开发。但是,筛选煤炭和土石需要大量的水,分解重质油需要大量的水蒸气。此外,没有水的话,也不能开发铜等资源。开发位于安第斯山脉的世界最大铜矿的瓶颈是水。有时,水比能源和矿藏资源更为珍贵。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实现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生活、农业及产业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值得一提的是,在安全、稳定地供应方面,上、下水道的需求增大。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水,富裕的生活正在吞食有限的水资源。为增产粮食及开采燃料而砍伐森林,结果导致土地的保水能力下降。此外,河流也因农业用水大量使用而枯竭。
    基于资源的重要性,水被比喻为“绿色石油”和“绿色黄金”。在能源和环境之后,需要加以限制的是水。不言而喻,确保水资源、有效而稳定供应水的“水市场”规模巨大。
    欧洲资本与新兴势力的崛起
    水交易发展最快的大概是自来水。法国从19世纪起就委托民间企业负责自来水运营。从设备建设到对家庭、企业供水及收费,民间企业代办了地方政府的业务。这就是“水企业”。从没有水就无法生活的角度考虑,民间企业的责任重大。但是,如果稳定地供应水,就意味着可以长期获得稳定收入。作为世界著名的自来水公司,法国维旺迪公司和苏伊士里昂自来水公司拥有150多年的历史,且两家公司都进军了100多个国家。苏伊士里昂公司向这一相当于日本总人口的1.2亿多人供应水,其地位举足轻重。

    一些企业着眼于水交易的潜力,相继参与了与水有关的项目。美国GE公司陆续收购了与水有关的企业,进一步充实了经营体制。发明家爱普生创建的GE公司是从家电起家的。现在,GE公司一方面对业务进行整合,将重点放在重型电机等具有竞争力的部门,另一方面把目光转向了下一个潜在的市场———水交易。
    GE公司向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提供了水循环系统,这是该公司进军巨大的中国市场的“活广告”。
    在新兴国家中,新加坡十分重视水交易。新加坡依赖从政治关系紧张的马来西亚供应水,这在安全保障上是一个重大问题。新加坡致力于拦截河流、修建淡水湖及储蓄雨水。一名新加坡国会议员说:“不要让一滴雨水流入大海。为不进口水而开发水再生技术,也有利于国家的安全保障。我们还向国外转让相关的技术。”因此,新加坡不惜对研发投资提供补贴。新加坡将危机变成了机遇。新加坡已经建立6家大型“水企业”,并且在阿尔及利亚、中东国家及中国开办了相关事业。
    水交易的范围很广,不只是上水道、下水道存在商机。作为二氧化碳不受限制的农业能源来源,水交易同样值得期待。可以利用太阳能,从水和二氧化碳中生产生物燃料。这是巨大的能源变换系统,只要有水就可以做到。开发农业能源,面临与食品竞争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课题。世界的能源公司已经把目光转向了巴西、东南亚以及非洲东海岸。广阔的未开垦土地及水是关键所在。
    在水市场取胜的条件
    日本具有水交易所不可缺少的水泵、汽轮机、发电机及污水处理等许多技术。
    例如,对水进行滤化的半透膜,在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上占70%以上的市场份额。
    如果能够降低成本,那么可以开拓排水处理的巨大市场。对已经参与水交易的GE公司来说,日本的技术也不可缺少。然而,日本不可能仅凭自己的技术在水交易中取胜。
    在水交易中取胜,需要具有若干条件:第一,充分利用民间活力及实行民营化。法国和英国的“水企业”在欧洲上水道、下水道民营化上取得了成功,然后进军世界各地,在亚洲也取得了业绩。它们的设备销售对象不只是公共事业。一家欧洲“水企业”高官断言:“可以从世界各地采购好的设备,价格可以在招标中敲定。掌控水交易的经营者才是胜者。”就是说,虽然风险很大,但自己开展事业的好处也很大。然而,几乎都是公营自来水公司的日本,民间企业基本上没有运营经验。由于水关乎市民的生命,所以要求安全地供应水。民间企业如果想参与上、下水道事业,那么与有经验的地方政府自来水局合作不可缺少。
    第二,要与“水企业”等先进企业有所区别。实行与欧洲企业相同的经济模式,落后的日本企业取胜非常困难。引人注目的是,着眼于实现水循环,推行涉及从上游到大海的整个流域的经营模式。长期以来,日本在森林管理、灌溉、发电等基础设施方面对亚洲国家提供了援助,积累了丰富的信息与经验。这是宝贵的财产。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有几个政府机构联系在一起。如果需要举行政策对话,那么可以利用与当地政府的人脉。从制定水管理计划到个别项目提出综合提案,兴许会创造新的商机。如果上、下水道事业规模扩大,确保水源就会变得更加重要。如果调整农业用水及通过污水再生来供应工业用水,事业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如果政府和民间携手合作,就可以应对事业范围扩大的情况。这是对水进行综合管理的机会,而且条件已经具备。
    金融是关键所在
    第三,是金融。水相关事业的投资金额巨大,且回收投资需要时间。其特点是,设定具体的受益者,并要求其支付资金很困难。其中,比较容易开展的是上、下水道事业。即便如此,投资金额也很巨大,回收投资需要时间。此外,由于水是生活的根本,在制定收费标准上要求保持公共性。
    然而,进军世界各地的“水企业”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各种艰辛,如国有化、汇率暴跌及调整收费谈判等。有的企业经营失败,有的企业因声誉下降而被迫撤走。但是,经营模式不断得到了改善。有的情况是全面负责上、下水道的建设与运营,有的情况是政府和地方政府建设设备,运营管理委托给民间企业。针对多种多样的民间活力与民营化情况,金融机构需要相应地承担风险,并要求其成为“金融服务的商场”。需要指出的是,在金融技术上有难以解决的两个问题。首先,是地方政府的参与和责任。因为本来是公共服务事业,所以即使委托民间企业进行管理,地方政府应起的作用也很大。然而,除了首都以外,各地的财政状况都不算好。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现象。此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政治上往往存在矛盾,但若调整国家的相关制度,财政状况会发生很大变化。地方政府的承诺能否兑现,存在令人不安的因素。
    对人类生活来说,水是不可缺少的。稳定而廉价地对贫困人群供应水,是企业的社会职责。即使为了维护设备和维持经营需要涨价,有时也会考虑到社会影响而不允许调价。与中央政府和电力公司的民营化不同,地方政府缺乏经验,有时会受到政治影响而在履行合同义务上表示为难。虽说如此,也不是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水企业”和地方政府可以经常举行协商,一旦出现问题,立刻着手解决。
    其次,是货币风险。水供应是对当地居民的服务,收入当然也是当地货币。货币汇率会因经济危机等而出现大幅波动。在阿根廷和菲律宾,由于汇率暴跌等经济环境的变化很大,发生过“水企业”撤走的情况。在1997年遭遇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的货币相对保持了稳定。近一年里,韩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货币兑日元汇率下跌了30%-40%。因此,企业的利润大幅缩水。就自来水事业来说,事业周期长达20年-30年,实行货币互换来规避汇率风险不是现实的选择。应该由谁来承担汇率风险呢?作为尽可能降低风险的方法,需要与当地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如筹集当地货币资金。(吴谷丰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