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刊载文称世界耕地争夺战已经打响日本应为未来确定方向

    无论中东产油国,还是欧美发达国家,抑或是中印等新兴国家,都以直接购买、长期租借等形式对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农业用地进行争夺与投资。粮油价格飙升及金融危机等导致耕地争夺战日益活跃,但此举将导致“新殖民地主义”、贫穷国家耕地被外国私有化、第三次粮食危机等诸多风险。目前粮食总体上供求平衡,但存在品种、地域上的不均衡和流通障碍问题。强调日本是靠进口补缺才有了今天的繁荣,目前已到了确定未来大方向的时候。

    【本刊讯】日本《经济学人》周刊3月31日一期刊登宫城大学食产业学部教授三石诚司和该刊编辑南敦子合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世界耕地争夺战》,全文如下:
    (原文提要:世界范围内的耕地争夺战已经打响。主要的参与者包括中东产油国、韩国以及粮食需求激增的中国和苦于粮食自给率低下的日本。虽然粮价飙升的势头暂时趋缓,但各方对于未来爆发粮食危机的担忧情绪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一些因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外流的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正在积极通过把耕地和未开发土地出售和长期出租给外国的方式吸引投资。这种动向虽然会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增产,但也引发了“富国抢夺贫国土地”的质疑之声。)在空前规模的金融危机下,涌动着一股富国抢夺贫国土地的暗流。以近来粮价的飙升为契机,韩国、中国也继中东产油国之后加入到了这场争夺战当中。此外还包括对未来耕地的升值抱有预期的欧美投资基金。
    2008年11月19日出版的英国《金融时报》就刊登过这样一篇报道,“围绕粮食展开的争夺正在进入新阶段”。
    韩国大宇物流公司已经与非洲东南部的印度洋岛国马达加斯加政府达成租借合约,租借该国约130万公顷的土地。这相当于比利时国土面积的一半,也站到了马达加斯加全国可耕地面积的一半,而且租期长达99年。
    大宇物流将对这片土地进行开垦,种植玉米和棕榈树,并提炼棕榈油。去年11月22日出版的英国《卫报》还报道说,大宇将从南非组织劳动力,计划在2023年前实现年产500万吨玉米的目标,此外为生产棕榈油,大宇还计划再租种12万公顷的土地。
    迄今为止,苦于国土面积狭小、耕地绝对数量不足的韩国已经在苏丹和蒙古分别获得了69万公顷和27万公顷的耕地。
    担忧地下水资源枯竭的中东产油国
    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富裕国家争夺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耕地的势头在油价蹿升至史上最高值、粮价也出现飙升的2008年开始向全世界蔓延。 沙特在2008年1月做出决定,从这一年开始,将以每年12.5%的速度削减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小麦生产者给予的年均数十亿美元的补贴,并在2016年实现小麦的全部进口。沙特通过开采地下水灌溉沙漠在1974年实现了小麦自给率100%,年产量达到250万吨。但是地下水的开采每年就要耗资50亿美元,到本世纪中叶地下水资源恐怕就将枯竭。所以趁油价飙升使得沙特赚取巨额石油资本的今天,他们开始了攫取海外耕地的行动。
    随后,沙特政府制定了海外农业投资计划,并与相关国家展开交涉。去年6月,农业副大臣表示“沙特将确保在海外获得农业用地用以种植小麦、玉米、稻谷、大豆以及用作牲畜饲料的苜蓿”。农业大臣还在11月宣布成立一家规模约8亿美元的股份公司负责经营海外农业。今年1月在阿卜杜拉国王的倡导下,内阁批准成立了总额为53亿美元的“沙特农业海外投资基金”。受到政府支持的沙特民间企业也与当地资本合作建立了合资企业,负责从灌溉、种植到销售的所有环节。据说沙特方面还将与当地政府签署协议,规定产量中的多少比例要运往沙特,从而确保稳定的粮食供给。
    沙特迄今为止已经在印尼和苏丹分别获取了160万公顷和1.0117万公顷的海外耕地。据说他们已经开始了与乌克兰和巴基斯坦等国政府的接洽。
    在沙漠分布广泛的中东地区原本就缺少耕地。而中东产油国的石油资本又因为油价的上涨而逼近2万亿美元(2008年)。和沙特一样,阿联酋也在菲律宾、阿尔及利亚等地获得了总计128.25万公顷的海外耕地,而且还正在与埃及和澳大利亚进行谈判。
    科威特和巴林等国也就获取海外耕地展开了行动。此外,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GCC)也设立了规模达10亿美元的基金,计划购买或租用耕地。
    中国和欧美的投资基金也在行动
    中国在去年5月以确保粮食安全为由,敦促国内企业在原本就在资源和能源投资领域建立了密切联系的非洲及南美等地获取耕地。政府当然会为此提供支援。在投资非洲的问题上颇有建树的英国渣打银行CEO冼博德也在去年9月份指出,中国对于非洲资源和能源领域的投资正在扩大至农业。今年2月,胡锦涛主席访问了非洲和中东多国。有消息说在访问非洲前夕,中非双方进行了有关农业问题的事务级别磋商。中国目前已经在菲律宾和老挝取得了总计209.0796万公顷的土地。
    此外,美国著名投资家乔治·绍罗什也反复强调要“投资耕地”,经营着庞大对冲基金的绍罗什据说也正计划在阿根廷购买大量耕地。俄罗斯的对冲基金和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士丹利也获取了乌克兰的耕地。据报道,今年1月,纽约一家总部设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投资公司就获得了苏丹40万公顷土地的租用权。此外瑞典同坦桑尼亚、卡塔尔和肯尼亚以及越南也在进行相关的交涉。除了直接购买,获取土地的方式还包括长期租借等多种形式。
    通胀与金融危机导致两亿人陷入贫困
    为什么世界范围内对于农业用地的争夺和投资呈现出活跃的态势?2007年以后,油价与粮价都开始上涨。特别在2008年更是出现了罕见的飙升。其中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方面:澳大利亚连续两年干旱;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的需求在增长;2007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生物乙醇增产计划;世界投机资金流向粮食市场。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供给无法满足需求。供求关系的紧张加强了粮食进口大国的危机感。
    粮食自给率低的中东产油国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创立国家背景的投资基金争夺海外耕地。欧美的投资基金也紧随其后。此外粮食进口量迅速增加的中国、韩国和日本也加入到了争夺战当中。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的农民大都是通过贷款购买化肥等农用物资进行生产的,但近来化肥、饲料的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上涨。而且去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又对世界经济造成了直接的冲击。很多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因此遭受到伴随着外资流出而来的本币大幅贬值和通胀压力,事态进一步恶化。
    世界银行今年2月发表的预测显示,在2008年的粮食和资源价格飙升导致1.3亿到1.5亿人口陷入贫困后,去年秋天以来的金融危机又将增加5300万的贫困人口。
    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打出了吸引外国开发投资资金的最后一张牌,也就是向粮食进口大国出售或长期出租耕地和未开垦的荒地。农业信息研究所的北林寿信指出,其中原因主要是“提供耕地的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土地、水和劳动力资源,但是却没有资本和基础设施”。比方说与韩国签署长期租借合同的马达加斯加就是一个人均GDP仅为979美元(根据2007年的购买力平价计算)的贫困国家。全国约2000万人口中有660万营养不良,以至于不得不接受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的救济。
    对“新殖民地主义”的恐惧
    针对目前的这种动向,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迪乌夫在去年8月就曾警告说,粮食进口大国为降低本国的粮食安全风险而在海外获取耕地的做法有可能产生出“新殖民地主义”。西班牙非政府组织“Grain”也在去年10月的报告中指出,粮食和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土地争夺战,遭受饥饿袭击的最贫穷国家的耕地正在被外国企业和政府私有化。
    这份报告中列举了约100个获取海外耕地的事例。北林寿信认为可以把这些例子分成三种模式:
    第一,政府与发展中国家政府进行交涉。作为提供石油、农业基础设施和开发资金的交换,获取专门生产用于向本国出口的农产品的耕地。这是一种政府间的交易。购买国的目标就是确保粮食安全。
    第二,出于对未来粮价做出的上涨预期而追逐利益的民间资本。比如中东产油国的投资基金和欧美金融机构。“耕地收购公司”也可归入这一行列。
    第三,以投资基金共同出资方形式参与交易的官民合作模式。虽然我们对报告书的内容不甚清楚,但各国企业都是被耕地这种新的投资对象吸引而来这一点是不会错的。
    出售或者出租耕地的都是些什么样的国家呢?根据《卫报》的报道,主要包括印尼、马达加斯加、菲律宾、苏丹、巴基斯坦、老挝、乌克兰等等。按地域来说,主要分布在南美、非洲、东欧、中亚和东南亚。一来这里土地肥沃,二来也集中了众多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
    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被视为“最后处女地”的南美农业大国巴西和阿根廷已经稳固住了自己作为全球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另一方面,非洲、乌克兰等过去没有受到关注的国家也已经被粮食进口大国和投资家们视为潜在的“耕地”。
    第三次粮食危机美国农业部于3月11日公布的世界谷物供求动向数据显示,世界主要谷物(小麦、大米、大麦、燕麦、玉米、大豆等)在2008至2009生产年度的总产量预计将为26.3320亿吨,而总需求量为25.6235亿吨。如果考虑单个年度的供求关系,谷物的总量供求是平衡的。若下一个年度需求量不变,则由于本年度库存率达到19.2%,总量上的数字是充裕的。
    但是,问题在于品种和地域上的不均衡和流通障碍。虽然总体上供求平衡,但一旦需求集中于特定地区和品种,就有可能在小市场造成巨大的动荡。据FAO称,在目前这种市场供应情况下,全球还有约10亿人面临饥饿。从更长期的观点来看,现在的谷物价格将继上世纪40年代和70年代粮食危机之后进入“第三次危机”阶段。虽然耕作水平、气候、生育等指标会出现一定的变动,但粮价今后很难出现大的下调。
    从种类上来看,全球小麦总产量为6.8亿吨,总需求量为6.5亿吨,库存率为24%。由于去年北美丰收,市场整体多少有些余量。但是,目前局面的前提是中国和印度两国基本能够实现小麦自给,而这两个国家需求占全球总需求的约3成。中国的需求为1.1亿吨,印度的需求为8000万吨。今后必须严密关注两国的需求变化。
    在大麦、燕麦和玉米等粗粒谷物方面,总产量为11亿吨,总需求量为10.7亿吨,库存率为17.5%,其中核心是产量达7.9亿吨的玉米。去年夏天,玉米的年度需求量曾超过供应量1600万吨之多,后来转而下降,目前供应量过剩1500万吨。但是,这仍不足总需求量(8亿吨)的2%。这其中的关键点仍是中国,虽然中国自己的供需基本平衡,但其绝对数量较大(生产1.7亿吨,需求1.5亿吨),一旦欠收,就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
    油料作物的总产量为4.1亿吨,其中大豆为2.2亿吨,主要用于榨油。大豆从长期看呈现库存增加趋势,单个年度的库存量有一定保证。其背景是:过去15年间,巴西和阿根廷的产量大幅增加。前者产量增加了2倍,后者则增加了3至4倍。如今的局面是:南、北美洲生产大豆,欧盟和中国则主要进口。也就是说,中国虽然在小麦、粗粒谷物和大米方面自给,但油料作物却完全依赖进口。
    在大米方面,世界总产量为4.4亿吨,供需基本相等。不过,亚洲国家中的菲律宾是长期进口国,越南和泰国则是出口国。中国的产量为1.4亿吨,约占世界3成。由于各生产国内部消费大米较多,去年限制出口措施造成的“大米骚乱”让人记忆犹新。日本大米产量不过900万吨,如今在世界前10名以外。
    丸红经济研究所的柴田明夫所长指出,今后世界粮食市场将主要出现3种争夺:首先是国家之间的争夺;其次是能源市场和食用粮食市场之间的争夺,其中以生物乙醇生产为代表;第三是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在水资源和土地方面的争夺。工业化就必须扩大工厂用地和住宅用地。相对工业而言,农业附加值较低,因此必然会逐步受限。但是,农业又少不了“水”和“土”。美国和中国已经出现了地下水的水位逐年降低的情况。
    三菱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若松仁认为,今后农业方面的风险主要将是:干旱等气候风险;粮食生产国出现冲突等地缘政治学风险;水资源缺乏等。目前,很多机构都给出了关于粮食供需的预测,其中大都格外重视水资源的问题。各国争夺耕地的另一个目标,就是为了确保地下水资源。
    起跑迟缓的日本
    很多专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起跑已经显得迟缓。在日本,综合商社正在过去确保粮食供应的做法,转向在海外获得耕地和从事农业经济。此外,食品厂商也积极前往海外。但是,目前日本人口约为1.27亿,耕地面积约为436万公顷。即使按照每公顷每年养活10人计算,也仅能养活4360万人。即便通过技术革新让每公顷土地供养人口增加至20人,也无法仅靠国内生产养活全部人口。15年前,阿根廷的大豆和日本的大米产量大致相当,均为1000万吨左右。但其后,一方是产量增加了4倍,一方是产量逐渐减少,双方走上了不同道路。阿根廷大豆增产的原因固然有转基因技术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依靠土地。他们将包括未开垦地在内的大草原变成了大豆田。巴西的情况也是一样。
    日本是依靠进口补缺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我们每天饮食的很大一部分来自进口,必须重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理解国内39万公顷弃耕地的存在是何其严重的事情。日本已经到了需要确定未来大方向的时候。(刘林 刘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