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提出3年内支持2000所县医院达二级甲等水平
Post in: 行业新闻9月-15一个是省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一个是曾经濒临倒闭的贫困县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坚持26年对口支援赞皇县医院,使这个基层医院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当地农民现在能就近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而且每年当地群众还能节省医疗费用上千万元。这两家医院的帮扶模式,为我国城市如何有效支援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有益探索。
卫生部等部门昨天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现场会,并明确提出,为切实提高县级医院的能力水平,使农民群众享受到优质、高效、方便、价廉的服务,做到农民得了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部分疑难病症可以在县医院得到治疗,将利用三年的时间,通过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使全国2000多个县级医院都能够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记者探访:患者对县医院比较信任
几天前,赞皇县68岁的农民高爱肖,因为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高烧40度,合并出现双下肢感染,病情非常危急。赞皇县离石家庄市不足一个小时的车程,按照一般常理,家属应该把高爱肖送到市里的大医院去治疗,但是,高爱肖的女儿和家里人一商量还是把母亲直接送到了赞皇县医院。
记者:当时想过要去市里省里医院了吗?
答:没有,没有。
记者:为什么?
患者:咱们现在县里医院的环境,我们感觉跟市里的水平相当接近了,所以没有想到去市里边,首先想到去咱们县医院。平时有病都是来这里,对咱们县医院比较信任,挺好。
在赞皇县医院,高爱肖住了5天院,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目前病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大概再有2天就能出院。不仅是高爱肖一家,现在,赞皇县乃至周边县的农民群众,有个大病、小病首先想到的就是到县医院。
省医院帮扶带来大变化
从26年前,拿水泥板当手术台,病房里男女病人混住,只能开展阑尾切除等小手术,门可罗雀。到现在,前来求医的老百姓络绎不绝。医院目前日门诊量400多人次、住院病人达350多人、年业务收入3500万元,巨变是怎么发生的呢?
赞皇县医院院长杜占军向我们揭开了谜底,他说:“省医院的帮扶对我们医院注入了活力,我们学习了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使我们医院活起来,而且越活越有生命力。技术上的帮扶,为我们医院培养了一批特别能够干事业的专业技术队伍,我们医院的业务骨干,大多都是在四院进修培训过的。”
说起河北医大四院的对口支援,多少有些偶然。1983年,四院的专家在赞皇县开展癌症普查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艰难状况让他们吃惊:简陋的青砖平房,院内杂草丛生、苍蝇乱飞,病人还没医生多。这样的医院,怎么能保障群众的健康?
于是,他们产生了帮扶的想法。在最初帮扶10多年间,河北医大四院向赞皇县医院支援了许多医疗设备,然而在一次次义诊中,一个现象引起了医大四院领导和专家们的深思:专家前往赞皇县医院开展咨询、义诊等活动时,许多百姓慕名前来,场面十分拥挤,而当专家离去后,偌大的县医院,又变得门前冷落车马稀。
群众为什么依然舍近求远?河北医大四院意识到,一个医疗卫生机构能否赢得群众的认可,光有设备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先进的管理和人才队伍。送设备、送医药,缓解的只是基层医疗单位的一时之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帮扶重点从给钱给物,转到管理、技术帮扶。
河北医大四院院长王士杰介绍说:“我们作为一个大医院,国有医院、公益性的医院,我们就应该有责任对他们的人才,对他们的内涵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样国家拿了钱,搞了硬件建设,我们搞些软件建设,这样两条腿同步走路,这样我认为是我们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我们省市一级的医院帮扶县医院,县医院他们再以我们同样的模式,帮扶乡镇卫生院,这样整个水平都在提高,最后目的就是形成一个‘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杂症到大医院’这样的一种诊疗模式。如果这项工作真正做好了,我们现在还有新农合,受到实惠的就是老百姓。”
毛群安:三年内2000多个县级医院都能达二级甲等水平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对口支援赞皇县医院的实践,为我国城市如何有效支援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有益探索。毛群安透露,国家将用未来三年的时间,通过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使我国2000多个县,每个县都有一个政府办的医院能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毛群安说,只有切实改善县医院的就医条件,提高其能力水平,才能把病人稳定在当地,反过来才能减轻城市医院的负担,同时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造良好条件。为把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形成一种制度,卫生部还将制定《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管理办法》。
他表示:“城乡医疗的对口支援,是提升基层农村医疗机构医疗水平的一个有效措施,这次卫生部就是要推广总结现有的成功经验。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通过城乡医疗机构的对口支援,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特别是农村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广大农村居民得到实惠,提升他们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记者刘天思)